熱搜關鍵詞:
課程設計內容分爲機械加工工藝規程設計和機床專用夾具設計兩大部分,設計的方法與步驟如下。
一、分析研究被加工零件,繪制零件圖
在得到設計題目之後,應首先對被加工零件進行結構分析和工藝分析。其主要內容有:
(1)弄清零件的結構形狀,明白哪些表面需要加工,哪些是主要加工表面,分析各加工表面的形狀、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以及設計基准等;
(2)明確零件在整個機器上的作用及工作條件;
(3)明確零件的材質、熱處理及零件圖上的技術要求;
(4) 分析零件结构的工艺性,对各个加工表面制造的难易程度做到心中有数。
畫被加工零件圖的目的是加深對上述問題的理解,並非機械地抄圖,繪圖過程應是分析認識零件的過程。零件圖上若有遺漏、錯誤、工藝性差或者不符合國家標准的地方,應提出修改意見,在繪圖時加以改正。學生應按機械制圖國家標准仔細繪制,除特殊情況經指導教師同意外,均按1:1比例畫出。
二、明確生産類型,確定工藝的基本特征
(1)根據産品的大小和零件的生産綱領,明確生産類型是單件小批生産、成批生産還是大批大量生産。
(2)根據生産類型和生産條件,確定工藝的基本特征,如:工序是集中還是分散、是否采用專用機床或數控機床、采用常規工藝方法還是新工藝或特種工藝等。
三、選擇毛坯的種類及制造方法,確定毛坯尺寸,繪制毛坯圖
毛坯分爲鑄件、鍛件、焊接件、型材等,毛坯的選擇應該以生産批量的大小、零件的複雜程度、加工表面及非加工表面的技術要求等幾方面綜合考慮。正確地選擇毛坯的制造方式,可以使整個工藝過程更加經濟合理,故應慎重對待。其工作步驟爲:
(1)根據零件的生産類型、材料和對材料性能的要求、零件形狀的複雜程度、尺寸的大小、技術要求和生産中的可能性來確定毛坯的種類及制造方法;
(2)確定各加工表面的總加工余量(毛坯余量);
(3)計算毛坯尺寸,確定毛坯尺寸公差和技術要求,繪制毛坯圖。
毛坯圖中要求毛坯輪廓用粗實線繪制,零件的實體尺寸用雙點劃線繪出,比例取1:1。同時應在圖上標出毛坯的尺寸、公差、技術要求、毛坯制造的分模面、圓角半徑和起模斜度等。
四、選擇加工方法,擬訂工藝路線
(1)選擇定位基准。
根據零件結構特點、技術要求及毛坯的具體情況,按照基准選擇原則,合理選擇各工序的定位基准。一般先考慮精基准,然後選擇粗基准。當某工序的定位基准與設計基准不重合時,需對它的工序尺寸進行換算。定位基准選擇對保證加工精度、確定加工順序及工序數量的多少、夾具結構都有重要影響。零件上的定位基准、加工表面和夾緊部位三者要互相協調、全面考慮。
(2)選擇各表面的加工方法和加工方案。
切削加工方法有車、鑽、镗、銑、刨、磨、拉等多種,根據各表面的加工要求,先選定最終的加工方法,再由此向前確定各前續工序的加工方法。決定表面加工方法時還應考慮每種加工方法所能達到的經濟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一般集中精力先考慮主要表面、主要技術要求及關鍵技術問題的加工。
(3)安排加工順序,劃分加工階段,制訂工藝路線
确定各表面的加工顺序,包括切削加工顺序、热处理工序和辅助工序。機械加工顺序的安排一般应:先粗后精,先面后孔,先主后次,先基面后其它,热处理按段穿插,检验按需安排。还需考虑工序的集中与分散等问题。在对零件进行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制订工艺路线。对于比较复杂的零件,可以先考虑几个方案,经分析比较后,再从中选择比较合理的加工方案。
五、進行工序設計和工藝計算
(1)確定各工序所用的機床、夾具、刀具、量具和輔助工具。
選擇的機床、夾具、刀具和量具的類型、規格、精度,應與被加工零件的尺寸大小、精度高低、生産類型和工廠的具體條件相適應。機床設備的選用應當既要保證加工質量又要經濟合理。在成批生産條件下,一般應采用通用機床和專用工、夾具。
這時應認真查閱有關手冊或實地調查,應將選定的機床或工裝的有關參數記錄下來,如機床型號、規格、工作台寬、T形槽尺寸;刀具形式、規格、與機床連接關系;夾具、專用刀具設計要求,與機床連接方式等。爲後面填寫工藝卡片和夾具設計做好必要准備,免得屆時重複查閱。
(2)確定加工余量及工序間尺寸與公差
根據工藝路線的安排,要求逐工序逐表面地確定加工余量。其工序間尺寸公差,按經濟精度確定。一個表面的總加工余量則爲該表面各工序間加工余量之和。
在本設計中,對各加工表面的余量及公差,學生可直接從《機械制造工藝設計簡明手冊》或其它相關資料中查得。
(3)確定各工序切削用量
在單件小批生産中,常不具體規定切削用量,而是由操作工人根據具體情況自已確定,以簡化工藝文件。在成批大量生産中,則應科學地、嚴格地選擇切削用量,以充分發揮高效率設備的潛力和作用。
對于本設計,在機床、刀具、加工余量等已確定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用公式計算1道工序的切削用量,其余各工序的切削用量可由《切削用量手冊》或其它相關資料中查得。
(4)計算時間定額
課程設計作爲一種對時間定額確定方法的了解,可只確定1道工序的單件時間定額,可采用查表法或計算法確定。
六、填寫工藝文件
上述零件工艺规程设计的结果需以图表、卡片和文字材料表达出来,以便贯彻执行,这些图表、卡片和文字材料统称为工艺文件。在生产中使用的工艺文件很多,常用的有機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機械加工工序卡片等,格式详见机械行业标准《工艺规程格式JB/T9165。2--1998》。如果将前述各项内容以及各工序加工简图填入機械加工艺过程卡片、機械加工工序卡片,这样做符合工厂实际要求,但篇幅较大。
为减少篇幅,采用课程设计专用的機械加工艺过程卡片、機械加工序卡片,分别填入课程设计专用的機械加工艺过程卡片、機械加工工序卡片,也可以一并填入機械加工艺过程综合卡片。
機械加工序卡片中的工序简图可按比例缩小,用尽量少的投影视图绘出。简图也可以只画出与加工部位有关的局部视图,除加工面、定位面、夹紧面、主要轮廓面外,其余线条均可省略,以必需、明了为度。
简图中的加工表面用粗实线表示,其余均用细实线。应标明各加工表面在本工序加工后的尺寸、公差及表面粗糙度。对定位、夹紧表面应以规定符号标明,详见《機械加工定位、夹紧符号JB/T5061--1991》
七、設計專用夾具
在完成零件機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的基础上,设计某道工序的专用夹具,显然该零件的生产纲领、零件图和工序图是夹具设计的依据。生产纲领决定了夹具的复杂程度和自动化程度;零件图给出了工件的尺寸、形状和位置精度、表面粗糙度等具体要求;工序图则给出了夹具所在工序的零件的工序基准、工序尺寸、已加工表面、待加工表面,以及本工序的定位、夹紧原理方案,这是夹具设计的直接依据。
(1)制訂總體方案,繪制結構草圖
專用夾具總體方案的確定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設計程序,方案的優劣往往決定了夾具設計的成功與失敗,因此必須充分地進行研究和討論,以確定最佳方案而不應急于繪圖,草率從事。
繪制草圖可以徒手畫,也可以按尺寸和比例畫,直接在繪圖紙上邊畫邊算邊修改。只畫主要部位,不必畫同細部結構。草圖的繪制過程如下。
①以工人在本工序加工時所面對的工件位置爲主視圖,在草圖上用雙點劃線勾勒出工件三視圖的輪廓,注意必須畫出定位表面、夾緊表面和待加工表面,有時需對零件圖做必要的轉換。
②根據該道工序的加工要求和基准的選擇,確定工件的定位方式及定位元件的結構。這是一個將工序簡圖上的定位方法具體實現的過程,要選擇好定位元件及定位元件在夾具上的安裝方式,將這些定位元件在草圖上的被加工零件相應位置上畫出。
③確定刀具的導向、對刀方式,選擇導向、對刀元件。一般來說,不同類型的夾具(鑽夾具、镗夾具、銑夾具等),其刀具的導向、對刀方式也不同。設計時,要先確定是哪種類型的夾具,再有針對地選擇其導向、對刀方式。同樣也把選定的導向、對刀元件及其安裝方式在草圖上的被加工零件相應位置上畫出。
④按照夾緊的基本原則,確定工件的夾緊方式、夾緊力的方向和作用點的位置,選擇合適的夾緊機構,在草圖的被加工零件相應位置上畫出。
⑤確定其它元件或裝置的結構形式、如連接件、分度裝置等。這些結構都有一些常用的標准結構和標准件,在資料中找到後選擇確認。同樣把它們在草圖的被加工零件相應位置上畫出。
⑥設計夾具體。通過夾具體將定位元件、對刀元件、夾緊元件、其它元件等所有裝置連接成一個整體。夾具體還用于保證夾具相對于機床的正確位置,銑夾具要有定位鍵,鑽夾具注意鑽模板的結構設計、車夾具注意與主軸連接的結構設計等。
⑦計算定位誤差和夾緊力。夾具結構草圖畫好後,應對夾具的定位誤差進行分析計算,校核制訂夾具公差和技術要求能否滿足工件工序尺寸公差和技術要求。計算結果如超差時,需要改變定位方法或提高定位元件、定位表面的制造精度,以減少定位誤差,提高加工精度。有時甚至要從根本上改變工藝路線的安排,以保證零件的加工能順利進行。
采用機動夾緊時還應計算夾緊力。應該指出,由于加工方法、切削刀具以及裝夾方式千差萬別,夾緊力的計算在有些情況下是沒有現成公式可以套用的,所以需要同學們根據過去所學的理論進行分析研究以決定合理的計算方法。
(2) 绘制夹具装配图。
畫夾具裝配圖是夾具設計工作中重要的一環,注意事項如下。
①盡量采用1:1的比例繪制,使圖形具有良好的直觀性。根據視圖大小,也可采用1:2或2:1比例。
②用雙點劃線繪制被加工零件的外形輪廓、定位基准面、夾緊表面和加工表面。工件在圖中作透明處理,不影響夾具元件的投影。
③盡可能以操作者正面相對位置的視圖爲主視圖,視圖多少以能完整、清晰地表達夾具的工作原理、結構和各種元件間的裝配關系爲准。一般情況下,最好畫出三視圖,必要時可畫出局部視圖或剖面圖。
④參考草圖,合理選擇和布置視圖,注意在各個視圖間留有足夠的距離,以便于引出件號、標注尺寸和技術要求。在適當的位置上畫上縮小比例的工序圖,以便于審核、制造、裝配、檢驗者在閱圖時對照。
⑤裝配圖按夾緊機構應處于夾緊狀態繪制。對某些在使用中位置可能變化且範圍較大的夾具,例如夾緊手柄或其他移動或轉動元件,必要時以雙點劃線局部地表示出其極限位置,以便檢查是否與其它元件、部件、機床或刀具相幹涉。
⑥爲減少加工表面面積和加工行程次數,夾具體上與其它夾具元件相接觸的結合面一般應設計成等高的凸台,凸台高度一般高出非加工鑄造表面3-5mm。若結合面用其它方法加工時,其結構尺寸也可設計成沈孔或凹槽。
⑦夹具体上各元件应与夹具体可靠连接。为保证工人操作安全,一般采用内六角圆柱头螺钉(GB/T 70.1--2000)沉头连接坚固,若相对位置精度要求较高,还需用两个圆柱销(GB/T 119--2000)定位。
⑧對于標准部件或標准機構,如標准液壓油缸、汽缸等,可不必將結構剖示出來。
⑨裝配圖繪制完成後,按一定順序引出各元件和零件的件號。一般從夾具體爲件號1開始,順時針引出各個件號。如果夾具元件在工作中需要更換(如鑽、擴、鉸的快換鑽套),應在一條引出線端引出三個件號。
⑩如果某幾個零件在使用中需要更換,在視圖中是以某個零件畫出的,爲表達更換的零件,可用局部剖面表示更換零件的裝配關系,並在技術要求或局部剖面圖下面加以說明。
此外,夾具裝配圖上應合理標注尺寸、公差和技術要求。最後應畫出標題欄和零件明細表,寫明零件名稱、數量、材料牌號、熱處理硬度等內容。
(3)繪制零件圖
繪制1個關鍵的、非標准的夾具零件,如夾具體等。根據已繪制的裝配圖繪制專用零件圖,具體要求如下:
①零件圖的投影應盡量與總圖上的投影位置相符合,便于讀圖和核對;
②尺寸標注應完整、清楚,避免漏注,既便于讀圖,又便于加工;
③應將該零件的形狀、尺寸、相互位置精度、表面粗糙度、材料、熱處理及表面處理要求等完整地表示出來;
④同一工種加工表面的尺寸應盡量集中標注;
⑤對于可在裝配後用組合加工來保證的尺寸,應在其尺寸數值後注晨“按總圖”字樣,如,鑽套之間、定位銷之間的尺寸等;
⑥要注意選擇設計基准和工藝基准;
⑦某些要求不高的形位公差由加工方法自行保證,可省略不注;
⑧爲便于加工,尺寸應盡量按加工順序標注,以免進行尺寸換算。
八、編寫課程設計說明書
編寫設計說明書是整個課程設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編寫說明書,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總結和表達的能力,鞏固、深化在設計過程中所獲得的知識。
说明书是课程设计的总结性文件。在完成课程设计全部工作之后,学生应将全部设计工作依照先后顺序编写成设计说明书。要求语言简练,文字通顺,图例清晰。说明书应概括地介绍设计全貌.对设计中的各部分内容应作重点说明、分析论证及必要的计算。要求系统性好,条理清楚,图文并茂,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力求避免抄书。文内公式、图表、数据等出处,应以“[ ]”注明参考文献的序号。
學生從設計一開始就應隨時逐項記錄設計內容、計算結果、分析意見和資料來源,以及教師的合理意見、自己的見解與結論等。每一設計階段後,隨即可整理、編寫出有關部分的說明書,待全部設計結束後,只要稍加整理,便可裝訂成冊。
一份完整的說明書一般包括以下一些項目:
(1)封面。
(2)目錄。
(3)設計任務書。
(4)緒論或前言。
(5)對零件的工藝分析,包括零件的作用、結構特點、結構工藝性、關鍵表面的技術要求分析等。
(6)工藝設計與計算。
①毛坯選擇與毛坯圖說明;
②工藝路線的確定,包括粗、精基准的選擇,各表面加工方法的確定,工序集中與分散的考慮,工序順序安排的原則,加工設備與工藝裝備的選擇,不同方案的分析比較等;
③加工余量、切削用量、工時定額的確定(說明數據來源,計算教師指定工序的時間定額);
④工序尺寸與公差的確定(只進行教師指定的工序尺寸的計算,其余只需簡要說明)。
(7)夾具設計。
①設計思想與不同方案對比;
②定位分析與定位誤差計算;
③對刀及導引裝置設計;
④夾緊機構設計與夾緊力計算;
⑤夾具操作動作說明(也可和第①項合並進行)。
(8)設計總結或心得體會。
(9)參考文獻書目(書目前排列序號,以便于正文引用)。
免责声明: 1、文章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2、因编辑需要,文字和图片之间亦无必然联系,仅供参考。涉及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 等资料,版权归版權所有人所有。 3、本文章内容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联系方式:请邮件发送至 cnc1698@l63.com
咨詢熱線
13751188387